|
首页个人债务追讨企业债务追讨企业咨信调查民间借贷案例讨债技巧讨债流程业务范围收费标准联系我们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民间借贷案例 >> 如何区分民间借贷行为与诈骗罪 |
如何区分民间借贷行为与诈骗罪2014-12-12 15:48:53 来源:成都律师追债网 浏览:3588次
民间借贷纠纷是指借款人与出借人达成书面或口头的借贷协议,由借 款人向出借人借款,因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借款而产生的民事纠纷。借 贷双方之间因借贷协议形成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其借贷关系属于民事 法律关系,由民法调整。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 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其模式一般 为: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对方陷入错误认识—— 对方基于错误认识而“自愿”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 受到财产损失。欺诈行为有两种表现形式: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 诈骗罪与民间借贷纠纷,罪与非罪之间的区分关键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 否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之目的。非法占有的目的,属于行为人主观上 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考察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只能从行为 人实施的具体客观行为事实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具体应当审查以下几个 因素:
人财物目的的重要依据。对于正常的民事借款,行为人一般会将款项用 于正当用途,并且会在借款时主动说明,以达到使借款人相信而且愿意 借款。而诈骗犯罪的行为人主要将借款用于非法目的,如贩毒、非法经 营、赌博以及投机行为等,审判实践中莫不如是。因此,《解释》、《 纪要》均分别确定了各自的两种情形,即“挥霍集资款”、“使用集资 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致使集资款无法返还的、“肆意挥霍骗取资金 ”、“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对于以借款方式实施的普 通诈骗犯罪,也完全可以采取上述类似的审查判断方法。当然,也有少 部分行为人在用于非法目的后按时归还的,但审判实践中多见之于获取 了非法利益或暴利,具有偶然因素,但只要事后归还,当然就不能认定 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之目的。从司法实践中看,任何诈骗犯罪案件均是 以最终没有归还相关款项而案发。这里所说的借款用途,应当是借款的 主要用途,即款项的全部或大部分流向。而不包括行为人有可能将少量 借款用于非法用途等。
骗罪案件中,行为人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目的在客观上均无一例外的表现 为实施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诈骗行为手段,而采用貌视合法的借款 方法骗取他人财物只是近年来行为人实施的诈骗手段之一,也是为了便 于今后逃避刑事打击的手段之一,司法实践中采取这类单纯的借款方式 骗取他人财物的案件较为少见,大部分案件的行为人都是采取把借款方 式与其他的诈骗行为共同实施的方法,从而达到骗取他人财物的目的, 此时的借款行为只能是为诈骗行为打掩护,或者说是整个诈骗行为的一 部分。如被告人邹小华、邹小均诈骗罪一案,该二人先将仿制的铜羊、 铜牛等工艺品存放于被害人家中,并谎称这是很值钱的“古董”,使被 害人信以为真,随后便以差钱买一张更值钱的“古画”为名找被害人借 款8万元,同时许诺在十天之内还款10万元,并以身份证、存放的“古 董”以及许诺将买来的“古画”交给被害人作抵押,为进一步骗得被害 人的信任,又邀请被害人一同前往买“古画”,被害人将8万元借给了 二被告人,二被告人出具了借条,然后与被害人来到预先约定的地点从 同伙手中购得“古画”一幅交给被害人保管,随后二被告人以外出筹钱 为名逃离,未再与被害人联系,并将8万元挥霍。本案中,被告人出具 借条的行为显然只是为进一步骗取被害人钱财而实施的诈骗手段之一, 该“借款”行为实质上是以借款为名的诈骗行为,并在此期间还实施了 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其他诈骗行为,如把仿制的工艺品谎称为很值钱 的古董、与同伙演“双簧”戏购买“古画”等,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 骗取被害人的钱财。如果认为被告人有身份证、有出具的借条而将本案 作为民事借款纠纷处理,显然不能使被告人的诈骗犯罪行为受到应有的 惩罚。需要说明的是,以借款方式形成的诈骗罪中的诈骗行为与民间借 款纠纷中的借款未还行为,都包含有一定的欺骗成分,但诈骗罪的欺诈 行为对于行为人的借款不还的非法占有目的起着决定性的、根本性的作 用:正因为有事前的诈骗行为,行为人才认为有“充足”的理由认为不 予归还,也正因为有不予归还的非法占有目的,才会采取各种诈骗手段 ,这种非法占有目的和诈骗手段之间是互为因果的。而一般的民事借款 纠纷中的借款未还,因不具有非法占有借款的主观目的,行为人是要通 过正常的借款行为来实现自己正当利益,行为人在借款前后虽然采取了 一定的欺骗手段,如夸大自己的诚信度、归还能力等,但这种欺骗行为 对借款的最终归还不具有实质的影响,或者说这种欺骗行为与事后发生 的不能归还的结果之间不具有诈骗罪的手段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属 于借款后的诚信瑕痴行为。
,却以欺骗手段大量找人借款,即使借款时均出具有借条,我们仍可以 判断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目的,因为行为人不具有还款 能力,该借条已无法兑现,被害人因借款而造成的损失只能自行承担, 所以行为人的风险转嫁意识是非常明显的。这里所说的还款能力包括借 款前和借款后,一般而言,判断有无还款能力,我们不能只简单的审查 行为人在借款时的实际条件如何。如果行为人在借款前不具有还款能力 ,但在借款后将款项用于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进行正当的投资,有固 定、可靠的收入来源,那么其具有还款能力是显而易见的。有的行为人 在借款前具有还款能力,但在借款后因客观原因导致还款能力丧失的, 因其主观上不具有不归还的非法占有目的,不能以诈骗罪定罪处罚。但 如果行为人在因客观原因导致借款无法归还之后不是采取积极的补救措 施以实现尽早归还借款,而是趁机逃离,对债权人避而不见,表现出不 愿承担责任的消极态度,行为人的这种“趁机赖账”的态度完全可以推 定其主观上已经产生了非法占有目的。这里顺便提及诈骗犯罪中行为人 的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问题。就多数诈骗犯罪而言,其非法占有目 的产生于非法控制他人财物之前,但有些诈骗犯罪案件,行为人是在合 法控制他人财物之后才产生的非法占有目的,然后采取虚构事实、隐瞒 真相的欺骗方法,使被害人基于错误的认识而“自愿”放弃对财物的收 回,因此,无论何种性质的诈骗犯罪,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既可以产 生于控制他人财物之前,也可以产生于控制他人财物之后。
其最终结果都是因为行为人没有归还借款而成立。但一般的民事借款纠 纷,由于行为人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故意,借款不能归还的结果只能 是由客观原因所致,如不可抗力、经营亏损等,而诈骗犯罪中的不能归 还借款,是由行为人的诈骗他人财物的主观原因所致,即行为人的非法 占有目的与不能归还结果具有因果关系,这种因非法占有的目的导致不 能归还的结果有两种情形,一是能够返还而拒不返还,如携款逃离、对 出借人避而不见,如前面提到的邹小华、邹小均诈骗案;或藏匿财产, 转移资金等。行为人的这些拒不返还借款的表现,完全可以认定其主观 上的非法占有目的。二是因为行为人将借款用于挥霍浪费、违法犯罪活 动如赌博、非法经营、贩卖毒品等,由于行为人对于款项的挥霍浪费或 用于违法犯罪活动后可能导致款项的无法归还这一结果是明知的,二者 之间有因果关系,可以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包括如数归还借款的现实行为,也包括在借款用完之后为还款而采取的 各种措施和努力。如果只“借”不“还”,就不成其为民法意义上的借 贷关系。对于一般的民事借款,借款人因为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借款 的目的,即使因为客观原因导致不能返还,也会积极、主动的采取各种 补救措施,以达到归还借款的目的;而以借款方法实施诈骗犯罪的行为 人在借款之后是为了非法占有借款,即使有还款能力,也不会有还款行 为,更不会为还款而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其先前的借款行为就应当认 定为是一种诈骗手段。现实生活中有的行为人可能会在债权人的追偿下 以少量的还款行为以使债权人相信其有还款诚意,然后欺骗债权人放弃 追偿。这种少量的还款行为并非真诚的归还借款行为,而是继续实施的 诈骗伎俩。因此,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只要行为人有还款能力而没有归 还借款就属于民事借款纠纷。
的重要依据。在因为自己的原因或因为客观原因导致不能归还借款时, 不是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弥补和减少债权人的损失,而是表现出消极的 、不负责任的态度,或者借机逃匿,或者虽然没有逃匿,但始终摆出“ 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的无赖相,行为人的此种赖账的态度,完全可 以推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相关文章
|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联系邮箱:18080022000@qq.com - 在线QQ:18080022000 蜀ICP备10025313号-3 Copyright 2024, 版权所有 www.cdzzw.com. |